抗日战争雄壮史诗如何深刻揭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?

来源: 求是网时间: 2025-09-10

  2025年9月3日,习主席签署通令,嘉奖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全体人员。嘉奖令指出,阅兵实践中,受阅部队表现出对党忠诚、听令景从的政治品格,勇扛重任、不辱使命的担当精神,争创一流、敢于胜利的进取意识,苦干实干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,立起了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好样子、革命军人的好样子。回顾历史,一代一代革命军人正是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,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伟大气概,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。一段抗日战争雄壮史诗,深刻揭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。

  近期上映的影片《南京照相馆》,剧中人物王广海内心明知当汉奸可耻,却宁肯押注“日本人不可能输”,也不抱“万一日本人输”的念想。艺术源于生活、折射历史。七七事变后,面对不可一世的日军,“亡国论”阴云一度席卷笼罩国人。国民党许多高官持“战必大败”的悲观情绪,普通百姓也担忧“战事何时终了,尚不可能预料,国家兴亡难以断定”。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,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,并用这种信念激励全国全军斗志。

图为油画《狼牙山五壮士》。新华社发

  毛泽东同志告诫国人“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,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,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”,鼓舞国人“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”就能“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”,昭告国人“日本技术条件虽优,但它终必失败”,要求我军把“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”以增加“绝大的战斗力”。当时有报纸写道,“目前举国一致准备拼命自卫的精神,真不是前几年所能想像的。只凭这种精神,即可保证我民族决不至衰亡”。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感召下,中国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、为民族尊严而战的“民气”直冲霄汉,全体军民前赴后继、不畏牺牲,以超过3500万伤亡的巨大代价,筑起保卫家乡、保卫祖国的新长城,矗立起中华民族又一座巍峨的不朽丰碑。站在今天回望,中国军民凭借伟大抗战精神以劣胜优,打败当时“在东方是一等的”日军,绝不是一种幸运、一种偶然,而是正义必胜、和平必胜、人民必胜的历史必然,是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科学必然,是精神主动与历史主动共生互动的一次伟大实践。

  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,更是精神的比拼。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,过去靠着那么一股子劲,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凶狠敌人。新时代的人民军队钢多了,气要更多,骨头要更硬。新征程上,深入推进政治建军必须加强战斗精神培育,大力弘扬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,为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大精神动力。抓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,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、爱国主义、革命英雄主义教育,树立正确的生死观、苦乐观、得失观,解决好“为谁打仗、为何而战”根本问题;突出信仰信念、军魂气节等核心内容,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,引导官兵大力发扬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大无畏精神。适应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对作战能力、打赢信心、战斗意志提出的新挑战新考验,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实战化训练各方面全过程。坚持以战领建、抓建为战,紧贴作战任务、作战对手、作战环境,在艰苦严格的训练中、近似实战的环境中、严峻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摔打磨砺部队,强化战斗作风养成,让战斗精神在实战化训练中淬炼升华。充分发挥强军文化在磨砺意志、锤炼作风、增强本领等方面的增益作用,把文化熏陶与战斗精神培育统一起来,创作富有战斗格调的文化产品,开展洋溢战斗激情的文化活动,立起强军文化砺战打赢指向,用文化力助推战斗力提升。

 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。抗日战争雄壮史诗昭示我们,坚持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。新征程上,我们要充分汲取抗战历史的丰厚滋养,更好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,守住人民军队初心本色,锤炼敢打必胜意志斗志,把英雄的人民军队锻造得更加纯洁、更加光荣、更加可靠,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战略支撑。 

责任编辑: 李亚琼